政府"勒紧裤腰带"投资 动静越来越大

2022-09-21 09:35

“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”,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句话,掷地有声。 

意味着,钱越来越不好批,也越来越不好花,甚至“把一块钱掰成两半花”…… 

钱不好批,那是要“按效付费”,钱不好花,则是“无效必问责”。 

“政府投资”的事,就是“政府花钱”的事,一般不花钱,花钱不一般。说白了,钱要花在“刀刃”上。 

所以说,政府过“紧”日子,不是慢发展,而是科学发展。绝不能一时图门面光鲜“瞎主张、乱当家”,不顾家底盲目“铺摊子、上项目”。

政府

不当家不知柴米贵

提到“铺摊子、上项目”,一下就想到半导体、新能源汽车项目被各地方追捧。虽然有的项目在发展中优胜劣汰,但是形成了核心区域的聚集效应。 

就目前来看,地方要想发展这些新兴产业,培育内生远远不够,更多的是外部成熟资源助力。

这就“苦”了招商人,既要挖到有价值项目,又得规避各种坑,还要考虑承受项目方“狮子大开口”的条件,难度可想而知。 

毕竟,有些企业在产业集聚区相当“舒适”,左手供应商,右手服务商。市场、人才、上下游一应俱全,怎么会搬迁到全新的环境里? 

这个时候,地方招商引资吸引企业落户,大多数都会花点“代价”,按照企业需求一针见血给予扶持。比如,厂房补贴、配套支持……

既能留住企业,还不踩红线,更要考虑当地的财政状况。对于一些体量大的项目,更需要“一事一议”。 

拿新能源汽车来说,在10年时间里,政府光补贴投入已达上千亿元,是见实效,还是打水漂? 

毋庸置疑,这种先用补贴搅动行业,再引导企业向好发展,过程中也转化出了技术成果,最终实现“良币驱逐劣币”,其实是成功的。 

不过,在过去的几年里,凭借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扶持,不少车企都是赚了个盆满钵满,这种好日子也不再出现了。

放在现在,不管是补贴还是风投,任何产业值不值砸上千亿,各地政府心中自然有一杆“秤”。

直钩可钓不了鱼儿

当地方政府心里的“秤砣”衡量后,逐渐选择向企业靠拢,这样一来政府投资有何变化? 

01政府“企业化”

自全面深化改革后,各地让市场起到配置资源的作用。不得不说,就是为了让政府减少对企业的干预,改变了职能定位,借鉴企业有限责任的理念。 

这样看来,地方政府越来越像一个“企业总部”,把财政资金从“支出”化为“投资”,重要的是盘活资源,专业的工作“外包”出去,只需把好关、平衡投入产出即可。 

时间一长,不少企业与政府间的联系日渐紧密,这也是地方政府日渐“企业化”、“集团化”的明证。

而地方政府、地方财政、地方国资,在地方经济中的位置也日渐重要,如何发挥政府带动投资、地方产业发展的作用成为了新课题。 

这也就有了,地方通过设立开发区、产业基金的模式,扶持地方经济与企业的发展,积极布局资本市场、吸纳专业人士到地方政府就业。 

政府“勒紧裤腰带”的支出,花在这里越多,政府企业化程度越高,越能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。 

02政府“合作式”

2019年,推出了《政府投资条例》,改变了政府支出的模式。简单的说,允许采用直接投资、资本金注入、投资补助等多种方式组合进行。 

随着改革推进,政府资金的定位发生了改变,转变为撬动社会投资的“杠杆”。在市场化模式下,既可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最亟需的领域,也为社会资金提供了一条长期、稳定的投资渠道。 

真正的难题在于,如何拿出资金支持新兴行业成长,让政府投资与经济需求相适应。 

地方政府资金支出,更是追求“选择最优化”和“产出最大化”。这一赛道上,需要做好“放”和“管”的平衡,游刃有余的掌握决策链条。

打破砂锅得问到底

如今,一提到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,自然就少不了资金支持。对于政府而言,就是风险投资。而政府产业引导基金,以市场化方式在财政实践证明,绝大多数投向了战略性新兴产业。 

为什么会这样?这由产业特性决定的。 

首先,扶持和发展新兴产业是国家战略。财政资金形成的引导基金投向这些产业,符合政策要求,制度上有保障。重要的是,国务院对发展新兴产业做了规划,视为产业政策的重中之重。 

其次,新兴产业高度依赖研发和创新。不难想象,市场的不确定性大、开发周期长,所以更需要能为企业共担风险的“实力派”组织。 

从企业角度看,引入政府基金作为战略投资者,不仅引入了资金,也找到解决困难的渠道。而从政府角度看,股权投资最终需要退出,不像补贴那样有去无回。 

尤其,一些新兴产业正处于初期,尚未形成明显的地理集聚,这让政府看到了在本地投资布局的机会。但政府引导基金源自地方财政,作为招商引资工具,一定要求把产业带到本地来。 

目前,在长三角、珠三角以及一些中心城市,拿着政府引导基金搞项目问题不大。而一些发展中的地区,引导基金招商的作用并不大,反而造成了扭曲。有些地方为吸引企业,把本该是股权投资的引导基金变成了债权工具。 

比如,政府引导基金为吸引其他社会资本一起投资,承诺未来收购社会资本的股权份额,相当于给这些资本托了底,消除了投资风险,但同时也给本地政府增加了一笔隐性负债。

结语

政府过“紧”日子,是一个长期的方针政策,不是短期的应对措施。 

财政资金基于绩效为企业提供奖励补贴、贷款贴息,也可以投资替代补助。不仅降低政府对行业的干扰,同时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。

来源:招商网络

展开
订阅招商网络邮件周刊,每周行业资讯,最新政策信息、项目信息为您推送

全部

招商资讯

载体信息

产业园区

优惠政策

研究报告

项目播报

订阅
投资咨询热线
400-168-6016
  • 产业扶持政策
  • 企业投资政策
  • 土地厂房政策
  • 其他相关咨询
  •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
    快去查看吧~